【pg】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pg电子模拟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步履匆匆地穿过红砖广场,他pg模拟器背着装有击剑装备的双肩包,手中还捧着几本厚重的社会学著作,这位青年正是近年来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费若秋,从法国职业剑坛到美国常春藤名校,他完成了一次令人惊讶的身份转换。
缘起:巴黎的剑锋与思考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北京,成于巴黎,2018年,年仅22岁的他毅然前往法国,这个被誉为“击剑王国”的国度深造剑术。“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,为什么在国内已经小有成就的时候选择离开。”费若秋回忆道,手指无意识地做出一个击剑的防守动作。
在法国的三年间,他先后师从于著名教练雅克·勒菲弗,并在2019年获得法国公开赛男子花剑季军,2021年闯入世界击剑锦标赛十六强,就在他的职业前景一片光明之时,费若秋做出了另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:申请美国大学,重新做回一名全日制学生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,更是思考。”费若秋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,“在法国的日子里,我越来越意识到体育与社会、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,我想从更多元的角度理解体育的价值。”
抉择:从职业赛场到学术殿堂
2022年,费若秋同时收到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、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最终他选择了哥大的社会学专业,专注于体育与社会流动性的研究。
“很多人问我是否放弃了击剑生涯,其实恰恰相反。”费若秋微笑着表示,“哥大拥有全美顶尖的击剑队,这里不仅有优秀的训练条件,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术思考与体育实践相结合。”
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萨对我们表示:“费若秋是我们队中难得的‘学者型运动员’,他的到来不仅提升了我们队伍的技术水平,更重要的是他为其他队员树立了榜样——展示如何平衡高水平竞技与学术追求。”
挑战:在学术与击剑之间寻找平衡
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,费若秋坦言,最初的日子异常艰难。“语言不是最大障碍,毕竟在法国生活了三年,最难的是时间管理。”他每天清晨六点开始训练,上午上课,下午又是训练,晚上则埋头于书海之中。
“有一次,我因为准备一场重要的比赛耽误了论文进度,只好在从赛场返回的火车上赶工。”费若秋笑道,“那篇关于体育全球化的论文意外地获得了教授的高度评价,说我有‘第一手的实践经验’。”
在他的宿舍墙上,贴着一张细致到每分钟的时间表,旁边挂着他的比赛照片和一句手写的格言:“剑锋指向对手,心志指向卓越。”这种自律精神让他在第一个学期就获得了3.8的GPA,同时帮助哥大击剑队赢得了常春藤联盟锦标赛亚军。
融合:东西方击剑文化的思考
拥有中法两国训练经历的费若秋,对东西方击剑文化的差异有着独到见解。“中国的击剑训练更加注重技术细节和纪律性,法国则强调战术意识和创造性,而现在在美国,我看到的是对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重视。”
这种跨文化视角也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,费若秋目前正在协助教授进行一项关于“移民运动员文化适应”的研究课题。“作为一名中国运动员,在法国训练,现在又来到美国学习,我对这个话题有切身体会。”
哥大社会学系教授阿曼达·罗森伯格评价道:“费若秋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宝贵的 insider perspective,他不仅是一名研究对象,更是一名合作者,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问题。”
体育与学术的双重追求
尽管课业繁重,费若秋并未放弃竞技体育,2023年,他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NCAA击剑锦标赛,获得花剑个人第八名的成绩,他还保持着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。
“2024年奥运会是我的目标之一。”费若秋坦诚地说,“但无论是否能够站上奥运舞台,我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——继续在体育社会学领域深造,或许将来能够为中国的体育教育改革做出贡献。”
在他看来,体育不应该是一条孤注一掷的道路。“中国有许多极具天赋的运动员,他们的职业生涯结束后往往面临转型困难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,探索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可能路径。”
传承:帮助更多中国运动员
在费若秋的倡议下,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成立了“学生运动员支持小组”,为来自中国的学生运动员提供学术和语言帮助,目前已经有来自击剑、游泳、田径等项目的七名中国学生运动员加入了这个小组。
“我想创建一个互助社区,让来自中国的学生运动员能够更好地适应美国的学术和体育环境。”费若秋说这话时,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。“我们正在与国内的一些体育院校探讨合作可能性,希望未来能够帮助更多中国运动员实现学术与体育的双重发展。”
夕阳西下,费若秋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和训练,却又背着书包向图书馆走去。“今晚要完成一篇关于体育移民文化认同的论文。”他的步伐坚定而从容,正如他手中的剑,总是精准地指向目标。
从北京到巴黎,再到纽约,这位年轻的击剑手用手中的剑划出了一道不寻常的人生弧线,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红砖建筑间,费若秋正在以同样的专注和毅力,书写人生中另一场精彩的比赛。
相关文章
最新评论